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铜吸收、转运或排泄异常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铜在肝脏、大脑等器官的异常沉积或缺乏,引发肝硬化、神经损伤等严重症状。 其中,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和Menkes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前者因铜过量沉积导致多器官损害,后者因铜缺乏影响发育和神经系统功能。
-
核心病因与遗传机制
肝豆状核变性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肝脏无法正常合成铜蓝蛋白,铜沉积在肝、脑、角膜等组织,引发肝硬化、震颤、角膜K-F环等症状。Menkes综合征则是X连锁隐性遗传,因铜转运蛋白缺陷导致铜吸收不足,影响婴儿发育,表现为毛发异常、肌张力低下等。 -
典型症状与器官损害
- 肝豆状核变性: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精神障碍)及特征性角膜褐色环(K-F环)。
- Menkes综合征:婴儿期即出现发育迟缓、癫痫发作、毛发卷曲易断(钢丝样发),严重者因铜酶活性不足导致多系统衰竭。
-
诊断与治疗关键
诊断需结合血清铜蓝蛋白、尿铜检测及基因分析。治疗以驱铜(如青霉胺)和限铜饮食为主,Menkes综合征需补充铜制剂。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
提示:若家族中有类似病史或出现不明原因肝病、神经症状,建议尽早筛查铜代谢指标,遗传咨询有助于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