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由于铜转运或排泄功能缺陷导致铜在体内异常蓄积,引发肝脏、神经系统等多器官损伤。典型代表是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其核心问题是ATP7B基因突变造成铜无法正常排出体外。
-
病因与遗传机制
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数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编码的铜转运蛋白功能丧失后,铜无法通过胆汁排泄,逐渐沉积在肝脏、大脑、角膜等组织中,导致毒性损伤。 -
主要症状表现
- 肝脏症状:儿童患者常见肝炎、肝硬化或急性肝衰竭;
- 神经系统症状:青少年或成人可能出现震颤、言语障碍、精神异常;
- 角膜K-F环:铜沉积在角膜边缘形成棕绿色环,是诊断的重要标志。
-
诊断与筛查方法
结合血清铜蓝蛋白降低、24小时尿铜升高及基因检测可确诊。对疑似家族成员建议早期筛查,角膜裂隙灯检查和肝脏活检有助于评估病情。 -
治疗与管理关键
- 终身低铜饮食:避免动物内脏、坚果等高铜食物;
- 药物驱铜:青霉胺、锌制剂等可促进铜排泄或减少吸收;
- 肝移植:晚期肝衰竭患者的最终治疗选择。
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并定期监测血铜指标。家族遗传史人群应重视基因检测,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