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脂肪性变是一种肝脏细胞内异常蓄积脂肪的病理状态,早期可逆但长期发展可能导致肝炎、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其核心特点是肝细胞中脂肪含量超过5%,与肥胖、酒精滥用、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属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或酒精性脂肪肝病(AFLD)的典型表现。
-
发病机制
肝细胞脂肪性变的核心是脂肪代谢失衡。当肝脏分解、转运或储存脂肪的功能受损时,甘油三酯等脂质会堆积在肝细胞内。胰岛素抵抗是常见诱因,它导致游离脂肪酸涌入肝脏,而酒精则会直接干扰肝脏的脂肪氧化过程。 -
主要诱因
- 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通过胰岛素抵抗促进脂肪沉积。
- 酒精摄入:每日酒精摄入超40克(男性)/20克(女性)显著增加风险。
- 快速减重或营养不良:极端节食或蛋白质缺乏会破坏肝脏脂肪代谢平衡。
-
症状与诊断
早期通常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疲劳或肝区轻度肿大。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明亮化”,血液检测显示转氨酶(ALT/AST)升高。肝活检是确诊金标准,但非侵入性指标(如FibroScan)更常用。 -
防治重点
- 生活方式干预:减重5%-10%可显著改善脂肪沉积,建议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
- 戒酒与饮食控制:避免酒精,采用地中海饮食(富含ω-3脂肪酸、膳食纤维)。
- 药物辅助:维生素E(非糖尿病患者)或吡格列酮可能被用于特定人群,需严格遵医嘱。
肝细胞脂肪性变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定期体检、控制代谢指标和避免肝毒性行为能有效阻断疾病进展,保护肝脏功能。若已出现肝纤维化迹象,需专科随访防止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