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的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属于妊娠特有疾病,可能发展为子痫前期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威胁母婴安全。关键风险包括胎盘缺血、全身小血管痉挛,以及头痛、蛋白尿等典型症状,需通过规范产检和血压监测早期干预。
-
疾病本质与分类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与血压异常并存的一组疾病,包含四种主要类型:妊娠期高血压(产后12周内恢复)、子痫前期(合并蛋白尿或器官损伤)、子痫(抽搐或昏迷)、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其中子痫前期是病情加重的关键节点,可能引发肝肾功能损害或胎盘早剥。 -
典型症状与隐匿风险
轻症可能仅表现为血压升高,但重症会出现头痛、视物模糊、上腹痛等警示症状。部分患者无蛋白尿易被忽视,但血压持续≥160/110mmHg时,母婴死亡率显著上升。双下肢水肿若蔓延至全身或休息后不消退,需立即就医。 -
高危人群与预防措施
年龄≥35岁、肥胖、多胎妊娠或慢性病史孕妇风险更高。预防核心包括:- 每日补钙1g(低钙人群)
- 高危者孕16周前口服阿司匹林
- 左侧卧位睡眠改善胎盘血流
- 严格控盐(每日≤6g)但避免过度限盐导致低血容量。
-
治疗与管理原则
轻度以休息和监测为主,重度需住院降压治疗(目标血压<150/100mmHg)。终止妊娠是根治手段,但需权衡胎儿存活率。产后12周血压未恢复者可能转为慢性高血压,需长期随访。
提示:妊娠期高血压的早期识别依赖规律产检,一旦确诊应配合医生分级管理,避免自行停药或过度焦虑。母婴安全的关键在于血压控制与并发症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