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房颤是一种突发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快速无序颤动(350-600次/分),导致心悸、胸闷甚至晕厥,严重时可引发脑卒中或心力衰竭。其核心特点是发作时间短(通常≤48小时)、症状明显且需紧急干预,尤其当心室率超过180次/分时可能危及生命。
-
发病机制与表现
急性房颤源于心房电信号紊乱,失去规律收缩功能,心电图显示P波消失、代之以f波。典型症状包括心悸、气短、头晕,部分患者出现低血压或休克。值得注意的是,约25%的患者可能无症状,但血栓风险依然存在。 -
高危诱因与分类
常见诱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急性感染(如脓毒症)。临床分为阵发性(可自行终止)、持续性(需医疗干预)和永久性(无法转复),急诊以阵发性和新发房颤为主。 -
紧急处理与危害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需立即电复律或药物控制心率。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脑卒中(风险增5倍)、心力衰竭或猝死,因心房淤血易形成血栓,脱落可阻塞脑血管。 -
长期管理与预防
稳定后需评估CHA2DS2-VASc评分以决定抗凝方案,导管消融术可根治部分病例。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戒烟限酒及定期心电监测是关键。
提示:突发心慌伴脉搏紊乱应尽早就医,尤其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