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房颤的改善方法主要有控制心室率、复律、抗凝治疗、治疗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等。具体如下:
- 控制心室率:对于有症状的患者,需尽快控制心室率。若为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其导致的房颤,且患者症状不明显,静息心率可<110 次 / 分,无心功能不全或低血压,可先观察。而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导致的房颤,心室率控制目标为休息时<90 次 / 分,中度活动时<110 次 / 分 。常用药物有 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
- 复律:对于新发房颤且在 48 小时内、有转复意愿的患者,可尝试直流电复律或药物复律,常用药物如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若房颤持续时间超过 48 小时或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复律前通常要先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合并预激综合征的有症状患者,不可用洋地黄、β 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应选用 ⅠC 类(如普罗帕酮)或 Ⅲ 类(如胺碘酮)药物复律。
- 抗凝治疗:房颤患者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心房内血栓,脱落后可能引发脑栓塞等严重后果。对于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需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
- 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引发房颤的基础疾病至关重要,比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等,控制好基础疾病利于改善房颤病情。
-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改善急性房颤也很关键,建议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同时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大幅波动 。
急性房颤的改善需综合多方面措施,且应在医生指导下,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定期随访,监测心率、心律、心功能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