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权益边界划线
关于“十一段线”的含义,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定义
“十一段线”是中国近代时期对南海海域权益边界的划线方式,由国民政府于1947年绘制并公布。该线以“U”形线条勾勒出中国南海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在内的广阔海域范围。
二、历史演变
-
起源与初步划定
1947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主导南海诸岛接收工作,绘制《南海诸岛位置图》,首次标注“十一段线”,奠定了南海权益边界的基础。
-
后续调整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因北部湾中北部归属调整,线段减少为九段,形成“九段线”。
-
2014年官方地图更新为“十段线”,因台湾岛东部海域划归东海。
-
-
当前官方表述
现行官方地图采用“十段线”表述,但历史研究仍以“十一段线”为准。
三、核心意义
-
历史性与法理依据 :基于1947年的历史测绘,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
和平解决争议的框架 :通过明确范围,为后续争议解决提供参考,体现中国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诚意。
-
灵活性与扩展性 :采用虚线形式,保留未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灵活性。
四、争议与争议点
部分国家仍对“十一段线”提出质疑,但中国坚持认为其符合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当前争议焦点集中在岛礁主权划分及海洋权益范围界定上。
“十一段线”是中国南海权益边界的重要历史概念,既承载着历史责任,也体现了现代海洋治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