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的原因可分为材料、配合比、施工及养护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原材料问题
-
水泥质量不佳
-
活性成分含量低(如石膏掺量过高导致安定性不合格)、受潮结块或过期,影响水化反应和结构强度。
-
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游离氧化钙、氧化镁超标)会引发混凝土开裂,降低强度。
-
-
骨料品质不优
-
石子硬度不足、粒径过大或级配不合理,导致混凝土内部孔隙率增加、密实度降低。
-
含泥量过高(超过规范要求)会削弱水泥粘结性,降低强度约10%-20%。
-
-
外加剂问题
- 聚凝剂、减水剂掺量不当或质量不合格,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强度发展。
二、配合比与工艺问题
-
水灰比过大
- 导致孔隙率上升、密实度不足,水灰比每增加0.1,强度可能降低20%-30%。
-
配合比设计不合理
- 未考虑施工环境温湿度、材料特性等因素,导致实际强度与设计值偏差。
-
搅拌不均匀
- 时间不足或设备故障导致物料混合不均,影响混凝土匀质性和强度。
-
运输与浇筑不当
- 运输过程中离析、漏振或过振,使混凝土内部结构不密实。
三、施工与管理问题
-
养护不当
- 温度过低、湿度不足或养护时间短,抑制水化反应,导致强度增长受限。
-
施工环境恶劣
- 暴雨、极寒等天气未采取防护措施,影响混凝土正常硬化。
-
试块管理不规范
- 养护环境差、试块制作误差或拆模过早,导致实测强度失真。
四、其他原因
-
混合材掺量不当 :粉煤灰、矿粉过量可能导致表层浮浆,形成孔洞。
-
设备维护不足 :搅拌站设备老化或故障,影响混凝土性能。
应对建议 :需从源头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设计,规范施工流程,并加强养护管理。对于已出现强度不足的混凝土,可采取补强措施(如表面抹灰、灌浆等)或更换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