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原先不是海,而是内陆咸水湖。
青海湖的形成与演变
-
地质变迁:
-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其形成与地质构造断陷有关。
- 在距今20万至200万年前的成湖初期,青海湖是一个外流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通。
- 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湖东部的日月山上升隆起,堵塞了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迫使河水倒灌,形成了闭塞湖。
-
气候影响:
- 青海湖地处内陆高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且变化剧烈。
- 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80毫米左右,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2/3左右。
- 由于气候干燥,湖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导致湖面缩小,水质咸化,逐渐演变成了咸水湖。
-
名称由来:
- 青海湖古称“西海”、“仙海”、“鲜水海”、“卑禾羌海”等,到北魏时始称“青海”,清代加了个“湖”字,1949年后统称青海湖。
- 蒙古语称青海湖为“库库诺尔”,意为“蓝色的海”,藏语称青海湖为“措温波”,意为“青色的湖”。
青海湖的现状
- 面积与深度: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面积约为4583平方公里,最大深度为28.9米。
- 水质:青海湖的湖水清澈透明,但由于气候干燥,湖水蒸发量大,导致湖水含盐量增加,成为了咸水湖。
- 生态价值:青海湖是中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和鸟类资源,是许多候鸟的栖息地。
总结
青海湖原先是一个淡水湖,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了内陆咸水湖。它不仅在地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