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地区更名为“恩施”的历史背景与雍正皇帝的赐名密切相关,具体原因如下:
-
雍正赐名由来
清雍正六年(1728年),为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理,雍正帝在施州(今湖北恩施)设立施南府,下辖六县。施州因位于雍正帝的施政区域南部,故称“施南”。雍正十三年(1735年)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土司制度,改施南府为施县。雍正帝为彰显恩泽,将“施”与“恩”结合,赐名“恩施县”。
-
历史沿革佐证
-
春秋时期属巴国,战国属楚巫郡,秦汉时期属黔中郡、南郡等,名称与“恩施”无关。
-
元代至雍正十三年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帝的赐名始于雍正六年。
-
民国时期曾改称施鹤道、鄂西行政区,1993年正式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
名称寓意
“恩施”寓意“皇帝之恩”,体现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文化渗透与政治整合,是清朝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治理中的体现。
鄂西改名“恩施”源于雍正帝的赐名,既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认可,也是中央政权加强统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