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性低通气是一种与严重肥胖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核心特征是清醒状态下二氧化碳潴留(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5mmHg)和肺泡换气不足,90%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其发病与脂肪堆积压迫胸腔、呼吸肌功能受限直接相关,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嗜睡、晨起头痛,严重时可引发肺心病和呼吸衰竭。减重和无创通气是改善症状的关键。
肥胖性低通气的核心机制包括:
- 生理结构改变:腹部和胸腔脂肪堆积限制膈肌运动,胸壁顺应性下降,导致肺活量和通气效率降低。
- 气体交换异常:通气不足引发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长期未纠正会损伤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
- 合并症影响:90%患者同时存在睡眠呼吸暂停,夜间呼吸中断进一步加重白天通气障碍。
典型症状可分为三类:
- 呼吸相关:静息或活动后呼吸困难、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
- 神经功能:白天嗜睡、记忆力减退,晨起头痛(与高碳酸血症相关)。
- 心血管表现:下肢水肿、肺动脉高压,晚期可能出现右心衰竭。
治疗以多学科干预为主:
- 无创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双水平通气(BiPAP)可夜间改善通气,缓解二氧化碳潴留。
- 减重管理:通过饮食、运动或代谢手术降低体重,减少脂肪对呼吸系统的机械压迫。
- 并发症控制:针对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需联合药物支持。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肺并发症风险。若BMI超过30且出现不明原因嗜睡或呼吸困难,建议尽快进行血气分析和睡眠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