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公司的检验报告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具体选择取决于产品类型、监管要求及企业策略:
一、注册检验
-
定义与机构要求
注册检验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认可的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依据产品技术要求对产品全项目进行检测,并出具权威报告。目前全国共有53家认可机构,其中10家为国家级。
-
适用场景
-
新产品注册申报(第一类、第二类、三类医疗器械均需);
-
药监部门监督检查和抽样检测。
-
-
报告效力
具有法律效力,可直接用于产品注册、上市及后续监管。
二、委托检验
-
定义与机构选择
企业委托具备CMA资质或药监系统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按约定收取费用并获取报告。第三方机构范围广泛,包括药监系统内和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
-
适用场景
-
缩短检测周期(比自检快,但可能不被药监系统直接认可);
-
需额外检测能力或设备的项目。
-
-
报告认可度
商业性质报告需企业主动向药监部门备案,部分场景下可能影响产品注册或市场准入。
三、注册自检
-
定义与要求
企业按《医疗器械注册自检管理规定》自行完成全项目检测,并出具报告。需具备与产品匹配的检测能力,包括人员、设备、设施及环境等。
-
适用场景
-
低风险产品(如第二类医疗器械部分项目);
-
通过集团内部CNAS认证的实验室可进行自检。
-
-
报告作用
作为注册申报材料的一部分,需符合《医疗器械注册自检管理规定》的规范性要求。
总结建议
-
高风险/三类医疗器械 :优先选择注册检验或第三方检测机构,确保报告权威性;
-
中低风险产品 :可根据成本效益选择委托检验或自检,但需加强内部质量控制;
-
集团化企业 :通过集团内部认证实验室自检可降低成本,但需严格管理委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