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眩晕通常由内耳耳石脱落或前庭功能障碍引发,最常见于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可能与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缺血或低血压相关。 其特点是短暂性眩晕(数秒至1分钟),与体位变化(如躺下、翻身、坐起)直接相关,可能伴随恶心、耳鸣或步态不稳,但多数可通过手法复位或药物控制。
-
耳石症(核心病因)
内耳椭圆囊的耳石脱落至半规管,头部移动时耳石刺激毛细胞引发眩晕。典型表现为特定头位触发眩晕(如床上翻身),眼震试验可确诊,耳石复位治疗有效率超80%,部分患者可自愈。 -
血管及神经系统因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位置性低血压可能导致脑部短暂缺血,表现为站立时头晕加重,需排查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病。调整体位(缓慢起身)、控制血压是关键。 -
其他疾病鉴别
梅尼埃病除眩晕外还有听力下降和耳闷胀感;前庭神经炎常伴持续性眩晕与平衡障碍;中枢性眩晕(如脑卒中)可能伴随言语不清或肢体无力,需紧急就医。
提示:频繁发作或伴随严重症状(如呕吐、意识模糊)应立即就诊。日常避免突然转头、起床时分段动作(躺30秒→坐30秒→站),减少跌倒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