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痛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可能由感染、疲劳、风湿疾病或代谢问题等数十种原因引发,需根据疼痛性质、伴随症状及病史综合判断。突发全身酸痛伴发热多为流感或病毒感染,而慢性游走性疼痛可能与风湿性疾病相关,骨质疏松则常见于老年人夜间骨痛。及时识别病因是关键,盲目止痛可能掩盖病情。
- 感染性身痛:病毒或细菌感染(如流感、新冠)常引发全身肌肉酸痛,伴随发热、乏力,通常病程短且随感染控制而缓解。乳酸堆积导致的运动后酸痛也属此类,休息48小时可自行消退。
- 风湿免疫性疼痛: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表现为晨僵、对称性关节肿痛,红细胞沉降率异常是重要指标,需免疫抑制剂长期管理。
- 代谢与内分泌因素:甲减患者常见肌肉僵硬酸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呈针刺样痛,骨质疏松则导致脊椎压痛甚至骨折后剧痛,需钙剂与维生素D干预。
- 神经源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呈刀割样,三叉神经痛有触发点,颈椎病放射痛多伴麻木,需神经阻滞或抗癫痫药治疗。
- 心理因素影响:焦虑症患者可能出现游走性疼痛,无器质性病变,抗焦虑治疗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效果显著。
若身痛持续超过72小时、伴随不明体重下降或夜间痛醒,务必尽早就医排查肿瘤、自身免疫病等重症。日常可通过热敷、低频运动缓解功能性疼痛,但切忌长期依赖非甾体抗炎药以免损伤胃肠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