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是指静息心率低于60次/分钟的心律异常现象,可能由生理因素(如运动员体质、睡眠状态)或病理性原因(如心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副作用等)引起。轻者无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头晕、乏力、晕厥甚至猝死,需根据病因和症状选择观察、药物或起搏器治疗。
-
生理性与病理性区别:健康人群(如运动员、青少年)或睡眠中的心率减缓通常无需干预;而病理性心动过缓多伴随心脏疾病(心肌梗死、窦房结病变)、代谢异常(甲减、高钾血症)或药物影响(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需针对性治疗。
-
典型症状与风险:心率≥50次/分钟可能无症状,低于40次/分钟易引发脑缺血(头晕、黑矇)、心绞痛或晕厥,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血栓风险增加。
-
诊断与检查:心电图是基础筛查,动态心电图(Holter)可捕捉间歇性异常,必要时结合血液检查(甲状腺功能、电解质)、影像学(超声心动图、MRI)或电生理检查明确病因。
-
治疗策略:无症状者定期监测;有症状者短期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急救,严重病例需植入永久起搏器;中药如参松养心胶囊可辅助提高心率,但需遵医嘱。
-
日常管理与预防: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控制基础疾病(如甲减、高血压),避免滥用减慢心率药物,定期复查心率。
提示:体检发现心动过缓无需过度恐慌,但若伴随晕厥、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潜在心脏病变。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的关键,治疗需个体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