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古称“竟陵”的原因与历史沿革密切相关,主要源于其作为古代陵寝的命名传统。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名称起源
-
秦朝设置竟陵县
天门地区在秦朝时期被设置为“竟陵县”,名称取自“竟陵者,陵之竟也”,意为山陵至此终止,体现古代对地理标志的重视。
-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特征
当时该地区属风国,春秋时为郧国,战国时成为楚国竟陵邑,因地处云梦泽边缘的高地而得名“竟陵”。
二、名称变更
-
雍正年间的避讳改名
清雍正四年(1726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的讳,竟陵县更名为“天门县”。这一改名与境内天门山的地形特征有关,或因两山对峙形似天门,或寓意“天庭之门”,寄托吉祥寓意。
-
历史沿革中的其他改名
-
西晋元康九年(299年)曾因郡治迁移改名守平县;
-
宋代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曾改名景陵县。
-
三、名称延续
- 1987年撤县设市后仍沿用“天门” :1987年天门撤县建市后,仍保留“天门”名称,直至2003年撤市设市。
总结
天门古称“竟陵”的根源在于其作为古代陵寝的命名传统,最早可追溯至秦朝。后续因行政区划调整和避讳文化,名称多次变更,但“天门”作为地理标识的称呼得以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