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便血的常见原因
-
良性病变
- 痔疮:排便时出现鲜红色血迹,多附着于大便表面或卫生纸,无痛感。
- 肛裂:出血为鲜红色,常伴随排便时剧烈疼痛。
- 饮食或排便习惯:偶尔因便秘或饮食不当导致直肠黏膜划伤,引发少量便血,调整后可自行缓解。
-
疾病因素
- 肠道疾病:如肠炎、肠息肉、结直肠癌等,可能表现为暗红色血便或与粪便混合的脓血便。
- 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胃癌等疾病可能导致黑便(柏油样便)。
- 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或凝血功能障碍也可能引发便血。
二、需警惕的情况
- 反复或持续出血:即使偶尔出血,若反复出现或量逐渐增多,需及时就医排查痔疮、息肉、肿瘤等。
- 伴随症状:如腹痛、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等,可能提示结直肠癌等严重疾病。
- 无痛性出血:内痔或直肠息肉可能导致无痛性鲜红色出血,需通过专业检查确诊。
三、建议
- 及时就医:发现便血后,应尽快到肛肠科或消化内科就诊,通过肛门指检、肠镜等明确病因。
- 调整生活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饮水,避免久坐和用力排便,以减少肛周疾病风险。
- 避免自行用药:止血药或痔疮膏仅能暂时缓解症状,需遵医嘱规范治疗。
便血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需结合具体症状和检查明确病因,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