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指消化道不同节段发生出血后,血液随粪便从肛门排出的现象,其原因多样,包括疾病因素与其他因素。疾病因素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痔疮肛裂等;其他因素涵盖生活习惯、误食异物及药物影响。具体如下:
- 疾病因素: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病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破裂、大量出血时,可表现为呕血和便血。
-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患者可在应激或食物刺激条件下出现出血、穿孔等情况,出血部位包括胃和十二指肠。
- 胆道出血:胆道出血可经由胆管、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血液进入十二指肠后经由消化道排出。还包括出血性胃炎、食管癌、胃癌等。
- 痔疮、肛裂:这是发生在肛管和肛门的疾病,出血位置最靠下,可表现为便出鲜红色血液,血液与粪便不混合,或于排便前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常伴有里急后重、肛门疼痛等症状。
- 结直肠息肉:患者可表现为便血、贫血、黑便,偶有腹痛。
-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患者便血轻者仅有黏液血便,重者可呈酱红色或咖啡色的血性大便。
- 痢疾:细菌性或阿米巴痢疾患者可排血便或脓血便,常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便后可有腹痛减轻。
-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排出洗肉水样血便,并有特殊腥臭味。还包括肠道淋巴瘤、结直肠癌等。
- 重症肝炎:患者可因肝功能受损、蛋白质合成障碍造成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
- 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感染导致,可表现为全身出现出血。
- 血友病:患者可因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出血倾向增加,消化道出血。还包括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等。
- 其他因素:
- 生活习惯因素:便后用手纸擦拭时过于用力,可将肛门擦伤,表现为手纸上带血迹。因便秘而久蹲、用力排便等习惯可造成痔疮形成可能性增加和血管破裂等,导致出血。误食坚硬异物也可导致消化道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出血,如导致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破裂等。
- 药物因素:服用包括但不限于抗凝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如华法林、利伐沙班、阿司匹林、泼尼松等药物后可偶有消化道出血表现,出现便血。
便血原因众多,发现便血症状务必及时就医,以便准确诊断并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