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性周围神经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皮肤和周围神经。
病因
麻风杆菌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也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器官。感染后是否发病及病情演变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态。
症状
- 皮肤损害:出现红白斑疹、丘疹、斑块、结节等不同形态的皮肤损害。
- 神经损害:周围浅神经(如尺神经、腓总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等)受损,表现为神经粗大、疼痛、压痛、感觉障碍、肌肉萎缩、无力及瘫痪。
- 麻风反应:在麻风病慢性过程中,可能出现症状活跃,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病变,使原有的皮肤和神经损害炎症加剧,或出现新的皮肤或神经损害。
检查
- 麻风杆菌检查:取活动性皮损组织液印片进行抗酸染色。
- 组织病理检查:对麻风的诊断、分型和疗效判定都有重要意义。
- 麻风菌素试验:用于测定机体对麻风杆菌的迟发型变态反应。
-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对发现临床前期的周围神经损害非常重要。
诊断
麻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细菌检查和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治疗
- 化学药物治疗:包括氨苯矾、氯苯吩嗪、利福平等药物。
- 免疫疗法:如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 麻风反应的治疗:酌情选用酞咪哌酮、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
- 并发症的处理:如足底慢性溃疡、畸形等。
预防
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残疾的发生。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