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锥虫病必须及时治疗,否则可能致命。 该病由采采蝇传播的布氏锥虫引起,分为冈比亚型(慢性)和罗得西亚型(急性),早期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但若延误至晚期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将导致不可逆损伤甚至死亡。以下是关键要点:
-
治疗必要性
非洲锥虫病会经历三个阶段:局部皮肤反应、血液淋巴扩散、中枢神经侵袭。晚期患者会出现昏睡、昏迷直至死亡,而早期通过药物(如舒拉明钠、喷他脒)可有效清除病原体。罗得西亚型进展极快,需在发热初期立即干预。 -
药物选择与效果
- 早期治疗:冈比亚型首选喷他脒或依氟鸟氨酸(治愈率98%),罗得西亚型用舒拉明钠。
- 晚期治疗:美拉胂醇对两种类型均有效,但毒性较大,需住院监护。依氟鸟氨酸对晚期冈比亚型效果显著。
- 支持治疗:包括营养补充、电解质平衡及对症处理,如控制癫痫或心肌炎。
-
预后与风险
未治疗患者死亡率近100%,早期诊断是关键。晚期即使存活,可能遗留神经后遗症。旅行者或疫区居民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需立即排查。
提示:前往非洲疫区应避免采采蝇叮咬,使用驱虫剂并穿长袖衣物。若疑似感染,务必告知医生旅行史以加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