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锥虫病(African trypanosomiasis)又称睡眠病(sleeping sickness),是由布氏罗德西亚锥虫(Trypanosoma brucei rhodesiense)和布氏冈比亚锥虫(Trypanosoma brucei gambiense)寄生于人体血液、淋巴液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主要通过舌蝇叮咬传播,流行于非洲南北纬20°之间。
临床表现
-
初期:感染性舌蝇叮咬的局部皮肤常出现炎症反应,历时2~3天消失。也可于叮咬后数日局部出现暗红色结节,逐渐增大,中央有水疱形成,周围有肿胀,不痛,质地较硬,称锥虫硬性下疳。
-
血液期(锥虫血症期):舌蝇叮咬后2周左右,在局部繁殖的锥虫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关节痛等。发热不规则,时起时伏,高热间歇期可达数月之久,心率异常增快。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后三角区,冈比亚锥虫病病人的颈后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形成Winterbottom征。肝脾皆可肿大,多见于罗得西亚锥虫病。心脏增大、心包炎、心力衰竭等也常见于罗得西亚锥虫病。贫血常存在。除强烈头痛外,病人可有神经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乏力等陈诉。白人患者躯干和大腿可出现不规则卵圆或环形淡红色发痒皮疹。手、脚、眼周和各关节附近常有一过性肿痛。此期在冈比亚锥虫病持续半年至数年,在罗得西亚锥虫病多不超过几个月。
-
睡眠期(晚期):此期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病人表情淡漠、愁眉苦脸、举动迟钝、言语吞吐、唇舌颤动、肌肉震颤、步态不稳、妄想、狂躁,以及其它脑膜脑炎或脑脊髓膜炎的表现,如癫痫样抽搐等。一般情况甚差。消瘦、衰弱、血压偏低、脉搏细弱、闭目。
诊断与治疗
-
诊断:凡从非洲流行区来的人发现锥虫性“下疳”、不规则发热、剧烈头痛、嗜睡、昏睡、淋巴结肿大、心动过速者均有助于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体的发现。
-
治疗:治疗药物包括苏拉明、喷他脒、美拉胂醇(麦拉硫砷醇)等。对已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例,须采用有机砷剂进行治疗。
预防措施
-
普查并治疗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特别是淋巴结肿大者,同时治疗患者及加强管理家畜。
-
加强个人防护:进入未经处理的采采蝇滋生地区时,应加强个人防护。包括穿长袖上衣和长腿裤,穿着明亮色彩的衣服,睡眠时用蚊帐,使用驱虫剂等,均可防御采采蝇的侵袭。
-
消灭舌蝇:改变媒介昆虫孳生环境,如清除灌木林,喷洒杀虫剂等措施。
非洲锥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舌蝇叮咬传播,临床表现复杂且危害巨大。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加强预防措施也是控制该病流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