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5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落实民族平等与区域自治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的一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南方边疆地区的进一步深化,也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视和保障。
广西壮族自治区何时建立
广西什么时候叫广西省
广西被称为“广西省”的历史时期是从 元朝开始 ,直至 1965年 。具体分析如下: 一、名称起源 宋朝奠定基础 宋朝时期岭南地区被划分为“广南西路”,这是“广西”名称的最早雏形。 元朝正式建省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湖广行省南部设立广西行中书省,标志着广西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 二、名称沿用与变更 元明清时期的延续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设立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朝沿用此制
广西省怎么变成广西壮族自治区了
广西省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过程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密切相关,主要经历了以下历史演变: 一、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广西古称“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这一名称源于宋代行政区划。北宋时期因岭南地区设广南西路,元代改为广西行中书省,明清时期延续为广西省,省会为桂林。 名称变更背景 1958年,为适应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治理需求,中央提出将广西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10月
广西叫广西省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的正确名称是 广西壮族自治区 ,而非“广西省”。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名称变更历程 历史沿用名称 广西在元朝开始设省,明清及民国时期均称为“广西省”。这一名称源于清朝时期的行政区划设置。 1965年正式更名 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省正式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一更名体现了对壮族等少数民族的尊重,反映了我国对多元文化的认可。 二、名称差异的原因 民族政策体现
北京西苑都住的什么人
北京西苑作为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其居住人群在不同时期有明确划分,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皇室成员 皇帝及后妃 西苑在不同历史阶段曾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例如: 康熙时期,畅春园作为西苑的前身,为皇帝提供居住空间。 慈禧太后晚年长期居住于西苑(今中南海),期间仪銮殿(后改名居仁堂)成为她的主要居所。 皇室成员的附属人员 包括皇子、公主、王公大臣等。例如,皇子年满14岁后需迁出紫禁城居住于皇城
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啥叫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之所以称为“自治区”,核心原因是其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享有特殊政策地位 ,以壮族为主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保障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这一名称既体现历史沿革,也彰显国家民族平等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体现 :1958年广西由“省”改为“僮族自治区”(后更名“壮族自治区”),成为中国五大自治区之一。这一调整基于宪法规定
皮层性多汗症是什么感觉
异常多汗 :全身或局部(如手掌、足底、腋窝等)皮肤持续湿润,情绪激动、紧张或受热时出汗量显著增加,甚至出现挥汗如雨的情况。 伴随不适 : 腋窝多汗 :腋下潮湿易产生异味,皮肤因长期浸渍可能引发擦烂红斑或毛囊炎。 手足多汗 :手部多汗可能影响书写等日常活动,足部多汗可能导致足臭或足底浸白。 心慌或心跳加快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动过速(每分钟超过120次)
丘脑下部损伤吃什么能好
丘脑下部损伤患者应重点摄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同时严格避免活血、腌制及刺激性食物,以促进脑部修复并降低颅内压。 优质蛋白与营养补充 :鱼类、瘦肉、蛋类、奶类等富含优质蛋白,可改善脑能量代谢,加速血液循环。胡萝卜、菠菜、南瓜等富含维生素A/C/E及锌元素,增强免疫力并支持神经功能恢复。 降颅压食物选择 :海带、海裙菜等藻类含甘露醇
丘脑下部损伤治愈后是否会复发
可逆性损伤 :若损伤由外伤或手术引起,且及时通过药物(如甘露醇、神经节苷脂)或手术干预,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复发风险较低。 基础疾病相关风险 :若损伤由高血压、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引发,即使症状缓解,原发病未控制时仍可能复发。例如,高血压患者需长期稳定血压,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患者需定期复查,必要时手术干预。 不可逆损伤 :重症患者若未及时治疗导致丘脑组织永久性损伤
丘脑下部损伤是什么样的病
丘脑下部损伤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它会导致意识障碍、体温调节失常、内分泌代谢紊乱 等多种复杂的临床表现。这种病症通常由颅底骨折或头部受到暴力打击引起,其症状复杂多样,预后往往较差,并且可能伴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丘脑下部是自主神经系统的重要皮质下中枢,与内脏活动、内分泌、物质代谢、体温调节以及维持意识和睡眠等功能密切相关。当该区域受损时,患者可能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丘脑下部损伤需要治疗吗
丘脑下部损伤确实需要治疗,而且它的治疗方法多样,取决于损伤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临床表现。丘脑下部是人体内脏交感副交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代谢功能的中枢,具有维持意识、调节睡眠和体温等功能。当这个区域受损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症状,如意识障碍、内分泌失调、体温调节异常等。 对于轻度的丘脑下部损伤,患者可能只需要进行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以及调整饮食习惯等措施来促进恢复。在日常生活中
皮层性多汗症吃什么药好得最快最有效
皮层性多汗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特征是过度出汗,特别是在手掌、脚底、腋窝和面部等部位。 治疗皮层性多汗症最快最有效的药物主要包括外用药物(如氯化铝溶液)、口服药物(如抗胆碱药物)和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 。以下是关于这些药物的详细说明: 1.外用药物:氯化铝溶液:这是最常用的外用药物之一,通常用于治疗轻度到中度的多汗症。氯化铝溶液通过阻塞汗腺导管来减少汗液分泌。使用时
皮层性多汗症是什么样的病
皮层性多汗症是一种与大脑皮层活动相关的多汗症,主要有以下特点: 类型及临床表现 情绪多汗症 :由情绪刺激引发,情绪波动时乙酰胆碱分泌增多,从而导致多汗。性刺激后发生的皮层性或情绪性出汗是其特殊类型。 掌跖多汗症 :可见于各种族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多数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通常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发病。在睡眠和安静时无多汗症状,也不受热源刺激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电图异常,如心动过速或尖波
皮层性多汗症不治疗会是什么后果
皮层性多汗症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从生理角度来看,这种病症会导致患者皮肤表面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并且会频繁出汗,尤其是在手掌、足跖、腋下、鼻尖等部位。长期的过度出汗会使皮肤成为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理想繁殖环境,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如毛囊炎或疥疮的发生。 由于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患者的手脚可能会出现湿冷的情况,有时还会伴随青紫或者苍白的现象
皮层性多汗症需要治疗吗
皮层性多汗症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症状严重程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轻度症状可通过心理调节或外用药物控制,而中重度患者需结合药物、手术或中医治疗改善出汗异常 ,但需注意手术可能引发代偿性多汗 等副作用。 药物治疗 :外用20%氯化铝无水乙醇溶液、10%戊二醛溶液等可抑制汗腺分泌,适用于局部多汗;口服镇静药或抗胆碱能药物可调节神经兴奋性,但需遵医嘱避免副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多还是汉族多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人口构成如下: 汉族人口占比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广西汉族人口为31,318,824人,占总人口的62.48%。这一比例自2007年人口普查以来保持稳定,表明汉族仍是广西人口最多的民族。 壮族人口占比 壮族人口为15,721,956人,占总人口的31.36%,是广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在广西的分布以南宁、柳州、崇左等城市为核心,同时与汉族杂居于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