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性肠炎是一种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小儿病毒性腹泻,具有传染性。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病因:主要由腺病毒感染所致,肠腺病毒主要侵犯空肠和回肠,感染部位肠道黏膜绒毛变短变小,感染细胞核内出现包涵体,继之细胞变性、溶解,使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而引起渗透性腹泻。
-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 - 粪传播,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接触感染者的污染物品也可能传播。
- 多发群体:6 个月至 2 岁的婴幼儿发病率高,1 岁以内患儿占半数。3 岁以下的婴幼儿、卫生习惯不好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 临床表现:潜伏期约为一周(3 天~10 天)。常先出现呕吐,1 天~2 天后出现水样腹泻,每日数次至数十次,持续 1 周~2 周,平均 8 天~9 天,少数可延长至 3 周~4 周。还伴有腹痛、发热,部分患儿可同时有鼻炎、咽炎、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少数可发展为肺炎。
- 检查方法:包括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培养、粪便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粪便还原糖检查、粪便电镜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培养、血生化检查等。
- 治疗原则:以预防及纠正脱水、调整饮食、合理用药及预防并发症为原则。急性腹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疗法。
- 并发症:持续腹泻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进而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继发感染,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出现多脏器功能异常等严重后果。如病情严重,可因严重的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
- 预后:一般来说,腺病毒性肠炎在经过有效治疗后,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