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十二指肠憩室多位于十二指肠内侧,通常无症状,但当其压迫胆总管十二指肠开口处时,会导致胆汁和胰液淤滞,引发管腔内压力升高,诱发炎症或梗阻。
- 若合并憩室炎或癌变,可能进一步加重胆胰管阻塞,甚至引发上行感染。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间歇性上腹部疼痛、饱胀感、反酸、嗳气,偶见上消化道出血。
- 黄疸表现:由憩室炎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炎症控制后可减轻或消退,病情恶化时可能复发。
- 胰腺炎症状: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较常见,严重感染时可发展为化脓性或坏死型,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
3. 诊断方法
- 病史与体征:有间歇性上腹痛合并黄疸者需考虑本征。
- 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造影可显示总胆管扩张,腹部超声或CT辅助明确憩室位置及压迫情况。
- 鉴别诊断:需排除胆石症、胆道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和胰腺炎。
4. 治疗措施
- 内科保守治疗:
- 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控制感染,制酸剂(如奥美拉唑)缓解症状。
- 黏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钾)和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辅助治疗。
- 手术治疗:
- 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穿孔、总胆管与胰管阻塞等情况,术式包括憩室切除术、胆肠吻合术等。
- 内镜治疗(如ERCP、EST)可用于缓解胆道梗阻。
5. 注意事项
- 患者需低脂饮食、多饮水,避免暴饮暴食及高脂食物刺激胆汁分泌。
- 若出现黄疸、腹痛加重或发热,需及时就医。
该综合征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日常管理中需注重饮食调整及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