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憩室梗阻性黄疸综合征是一种由十二指肠憩室压迫胆总管引发的疾病,主要特征是胆汁排泄受阻导致的黄疸和胰腺炎。 关键亮点包括:间歇性腹痛、黄疸反复发作、进食后症状加重,严重时可引发化脓性胆管炎或坏死型胰腺炎。
-
病因与机制
十二指肠憩室多位于降段内侧,通常无症状,但若压迫胆总管开口处,会导致胆汁和胰液淤滞,引发黄疸或胰腺炎。部分患者胆总管直接开口于憩室内,更易发生梗阻。 -
典型症状
患者表现为间歇性上腹疼痛、饱胀、反酸,并发黄疸时皮肤巩膜黄染,尿液深黄。炎症控制后黄疸可消退,但易复发。若合并胰腺炎,可能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 -
诊断方法
需结合影像学(超声、CT、MRCP)和实验室检查(胆红素、肝功能指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金标准,可直观显示憩室与胆管关系,同时进行支架置入等治疗。 -
治疗原则
- 保守治疗:轻症采用抗感染(如庆大霉素)、抑酸(奥美拉唑)及饮食调整。
- 手术干预:适用于反复发作、穿孔或胆管严重阻塞者,术式包括憩室切除、胆肠吻合或消化道改道手术。
总结:该病需早诊早治,避免并发症。若出现持续腹痛伴黄疸,应及时就医,通过综合评估选择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