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尼曼-皮克病会遗传,且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关键致病基因包括SMPD1(A/B型)、NPC1或NPC2(C型),父母若为携带者,子女患病概率为25%。临床分型(A、B、C型)决定症状严重程度,A型最凶险,C型神经系统损害进展缓慢。
-
遗传机制明确
该病需父母双方均携带致病基因突变才会发病。若仅一方携带突变,子女为无症状携带者。基因检测可明确突变位点,如SMPD1基因突变导致酸性鞘磷脂酶缺乏(A/B型),NPC1/NPC2基因突变影响胆固醇转运(C型)。 -
临床表现与分型关联
- A型:婴儿期起病,肝脾肿大、神经退行性病变,多数3岁前死亡。
- B型:以内脏受累为主,神经系统症状轻微,可存活至成年。
- C型:儿童期出现共济失调、垂直性眼肌麻痹,逐渐进展为痴呆。
-
诊断与预防措施
骨髓涂片发现泡沫细胞、酶活性检测及基因检测是确诊依据。产前诊断可通过羊水细胞基因分析实现,建议有家族史者进行遗传咨询。
早期诊断与对症治疗是关键,虽无法根治,但酶替代疗法(如Xenpozyme)可缓解部分症状。家族成员应接受基因筛查以评估遗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