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高危因素
- 核心诱因:频繁剧烈呕吐、腹内压或胃内压急剧升高(如酗酒、妊娠、剧烈咳嗽等)。
- 高危人群:多见于30~50岁男性,男女比例约3:1~5:1。
- 基础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 典型症状
- 呕血:多为鲜红色血液或咖啡色呕吐物,常为无痛性出血,出血量较大时可致休克甚至死亡。
- 黑便:部分患者仅表现为黑便,无呕血。
- 其他表现:少数患者伴上腹部撕裂样疼痛或休克症状(如头晕、乏力)。
3. 诊断方法
- 胃镜检查:确诊首选,可直观观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部位、长度及出血状态,最佳检查时间为出血后24小时内。
- 其他辅助检查:钡剂造影、动脉造影对诊断价值有限,多用于排除其他疾病。
4. 治疗手段
- 内科保守治疗:禁食、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止血剂(如氨甲苯酸)及补液,适用于无活动性出血者。
- 内镜下止血:一线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喷洒、钛夹夹闭、电凝等,止血效果显著。
- 手术治疗:仅用于内镜治疗失败或出血严重的患者,需紧急结扎出血血管。
5. 预防措施
- 避免过量饮酒、暴饮暴食,进食后减少快速体位变化。
- 控制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 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该病通过及时干预多数预后良好,但延误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日常需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尤其节假日期间需节制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