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状况,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定义与病因
-
定义:溃疡病出血是指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基底部的血管因溃疡侵蚀破裂而导致的出血。这种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病因:
- 胃酸和胃蛋白酶:胃酸和胃蛋白酶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它们能够腐蚀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导致黏膜破损形成溃疡。当溃疡较深时,可能损伤到黏膜下的血管,尤其是动脉,从而引发出血。
-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之一。它能够产生有害物质,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酸和胃蛋白酶更容易损伤胃黏膜,从而促进溃疡的形成和发展。
-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从而诱发或加重溃疡,并增加出血的风险。
- 其他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精神压力、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等,都可能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溃疡病的发生风险和出血的可能性。
症状表现
-
典型症状:
- 呕血:是溃疡病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血液颜色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量,出血量大时可呈鲜红色,出血量小时则为咖啡渣样棕褐色。
- 黑便:由于血液在肠道内经过硫化物的作用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变黑发亮,称为柏油样便。这是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之一。
-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头晕、乏力、心慌、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也可能与其他胃肠道疾病有关。
诊断方法
-
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溃疡病史、用药史、饮食习惯等,并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情况等。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等贫血表现;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大便潜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隐匿性出血。
-
内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溃疡病出血的首选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情况,发现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出血等,还可以进行活检和止血治疗。
-
X线钡餐造影:对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或胃镜检查阴性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X线钡餐造影。但该方法对于急性出血的诊断价值有限,且在出血期间不宜进行检查。
治疗方法
-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窒息。同时要禁食,或少量流质饮食,以减少胃酸分泌和对胃黏膜的刺激。
-
补充血容量:对于有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
止血措施:
- 药物治疗:常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以及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可以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促进止血。还可使用止血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血管加压素等,降低内脏血流,减少出血。
- 内镜下止血:在内镜直视下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治疗,可采用药物注射、电凝、激光、微波、钳夹、缝合等多种方法。
- 手术治疗:如果经上述治疗仍不能有效止血,或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穿孔等并发症,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加幽门成形术等。
预防措施
-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应积极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进行根除治疗,以降低溃疡病的复发率和出血的风险。
-
规范用药:尽量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等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如果必须使用这些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
-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习惯,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粗糙的食物。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溃疡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并发症,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身体状况以及出血原因等因素。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