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因外伤或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出血积聚的颅脑损伤性疾病。以下为综合信息整理:
一、病因与高危因素
- 外伤:头部撞击、跌落、交通事故等外力作用为主要诱因,婴儿剧烈摇晃(摇晃综合征)也可致病。
- 凝血异常: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疾病增加出血风险。
- 其他因素:感染、先天性血管畸形等较少见。
二、分类
根据病程分为:
- 急性型:外伤后3天内出现症状,常伴脑挫裂伤,病情进展快,易昏迷。
- 亚急性型:症状在伤后3天至3周内显现。
- 慢性型:多见于伤后3周以上,好发于婴儿及老年人,症状隐匿。
三、临床表现
- 神经系统症状:惊厥(约50%患儿)、意识模糊或昏迷、肢体无力、瞳孔不等大。
- 颅内压升高:前囟未闭婴儿可见前囟膨隆或张力增高,伴呕吐、烦躁哭闹。
- 局部体征:血肿压迫区可触及波动性肿块,或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
四、治疗方式
- 手术干预:
- 急性期:急诊开颅清除血肿,尤其复合型需同时处理脑挫裂伤。
- 慢性期:经皮穿刺引流有效,避免脑脊液漏或感染。
- 保守治疗:无症状或轻微症状者可通过止血、降颅压药物控制。
五、预后
- 治愈率:约95%患儿经规范治疗可完全恢复。
- 风险因素:合并脑挫裂伤、脑疝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
该病需结合头颅CT/MRI明确诊断,早期识别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