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主要由于外伤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对患儿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以下是对该疾病的详细介绍:
-
定义及症状
- 定义:小儿硬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受伤后,在硬膜和蛛网膜之间的腔隙内蓄积血液造成的颅脑损伤。
- 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出现的早晚,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通常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则可能表现为头围进行性增大、前囟的膨隆、呕吐、易激惹或嗜睡等症状。
-
发病机制
- 小儿硬膜下血肿多由多因素引起,包括外伤(尤其是头部撞击或跌落)、新生儿产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如维生素K缺乏或血友病)等。
- 出血主要来源于脑皮质的血管撕裂,特别是桥静脉和硬膜窦的破裂。
-
治疗措施
- 急性血肿:对于有临床症状的急性硬膜下血肿,首选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和控制出血点电灼止血。
- 慢性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以外科钻孔冲洗和外引流术为主,婴幼儿有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且临床症状轻微者可反复经前囟穿刺引流。
-
预防措施
- 重视围生期保健,防止早产,提高接生技术,防止新生儿颅脑损伤。
- 看护好各年龄段小儿,防止脑外伤,避免头部受外力撞击或跌落。
- 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K,预防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自发性出血症。
小儿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安全,避免头部外伤,同时注意孩子的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