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疾病概述
- 病原体:主要由肺炎链球菌(血清分型83种,Ⅰ、Ⅱ、Ⅲ型致病力强)引起,通过呼吸道感染后突破血脑屏障侵袭脑膜。
- 高发人群:婴儿期(尤其是新生儿)至儿童期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存在免疫缺陷、中耳炎、鼻窦炎等基础疾病的患儿。
- 流行特点: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在肺炎流行季节高发。
2. 典型症状
根据年龄阶段表现不同:
- 新生儿:出生数天后出现肌张力低下、少动、哭声微弱、拒奶、呕吐,逐渐发展为昏迷或抽搐。
- 婴儿期:恶心、呕吐、腹泻、发热、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易出现惊厥或昏迷。
- 儿童期: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意识模糊,严重时频繁抽搐。
- 共性表现:病情进展快,易出现昏迷、惊厥,部分患儿伴随脑神经损伤(如动眼神经、面神经麻痹)。
3. 并发症与风险
- 常见并发症:硬脑膜下积液、脑脓肿、脑积水、脑神经损害(发生率约50%)。
- 后遗症:若治疗不及时,可能遗留智力障碍、癫痫、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损伤。
- 复发风险:因治疗不彻底、先天性免疫缺陷或后天损伤(如颅骨骨折),可能反复发作。
4.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病原学检测(细菌培养或PCR检测肺炎链球菌DNA)、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测。
-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辅助观察脑膜炎症、积液或脑水肿。
5. 治疗方案
- 抗生素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耐药时可联用万古霉素或氯霉素,疗程通常2-4周。
- 对症支持:控制高热(退热药)、降低颅内压(甘露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激素辅助:短期使用地塞米松减轻炎症反应和脑水肿。
6. 预防措施
- 疫苗接种:接种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如PCV13)可降低感染风险。
- 日常防护:避免呼吸道感染,增强免疫力,及时治疗中耳炎等基础疾病。
总结
小儿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病情凶险,需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家长若发现患儿发热、呕吐、意识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并配合对症支持治疗,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需警惕后遗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