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脊髓炎是由身体其他部位(如肺、肾、骨等)的结核杆菌经血液循环,或脊柱结核直接浸润而形成的脊髓损害,多同时累及脊膜,故也称之为结核性脊膜脊髓炎。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病因:主要病因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咳嗽排出的结核分枝杆菌悬浮在飞沫核中,被人吸入后可引起感染,继而经血源性传播波及多种器官,导致结核性脊髓炎。脊柱结核也可直接感染脊髓。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患者、有结核病史者,以及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处于卫生条件差环境、营养不良的人群容易发病。
- 临床表现:
- 全身症状:多见于青壮年,病前可有结核接触史或结核史。通常缓慢起病,在出现脊髓症状的同时有低热、纳差、消瘦、盗汗等。
- 脊髓损害症状:脊髓损害常为不完全性,出现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当病变以脊膜、脊蛛网膜损害为主时,则以根痛为主要表现,并出现分散性、不对称性、节段性感觉障碍,临床表现颇似脊髓蛛网膜炎。
- 检查:
- 血常规:一般正常,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沉增高。
-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高,白细胞数十个至数百个,多呈混合型,以单核细胞占优势者约占 85%,蛋白含量轻、中度升高,氯化钠及葡萄糖多降低。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可发现椎管通畅或部分阻塞。外观可呈毛玻璃状,放置数小时可见白色纤维薄膜形成,该膜抗酸染色直接涂片较易发现结核杆菌。
- 结核菌素试验:可测定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力。阳性反应提示有过结核菌感染,或已建立免疫力;强阳性反应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
- 脑脊液病原体(CSF)检查: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CSF 中结核菌的 DNA,另还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CSF 中结核抗体,两项检测同时应用可提高确诊的可靠性。
- 影像学检查:部分患者合并脊柱结核或结核性椎旁脓肿,脊柱 X 线有较典型的脊柱结核改变,如椎体破坏、脊柱后突和成角畸形、椎旁冷脓肿形成。脊髓内结核的 MRI 表现为受累脊髓肿胀,结核球在 T1 为等信号或低信号病灶,在 T2 为低、等、高信号病灶,注射造影剂后有病灶边缘或病灶内结节状增强。脊膜、脊蛛网膜受累时,MRI 表现为腰段神经根增厚,蛛网膜下隙消失,注射 GD - DTPA 后神经根及脊髓表面呈线条状信号增强,硬膜、蛛网膜斑块状信号增强。
- 治疗:患者一经确诊应积极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可酌情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对于出现严重畸形、压迫症状者可进行手术治疗,如结核病灶清除术、椎管减压术、椎间融合术等。患者需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予以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提高抵抗力,并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预后:一般病程很长。早期诊治的患者,脊髓功能损害较轻,预后相对较好;抗结核治疗较晚或不彻底者,后遗症明显,也可能并发结核性脑膜脑炎、全身性结核等,致残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