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脊髓炎是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脊髓炎症性疾病,属于神经系统结核病的常见类型。该病以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结核感染为典型特征,可导致脊髓组织肉芽肿形成、神经功能损伤,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早期诊断依赖MRI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分析,治疗核心为长期规范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部分严重病例需手术干预。
-
病因与病理机制
结核性脊髓炎多由肺结核、淋巴结结核等原发灶的结核杆菌经血液或淋巴系统播散至脊髓,引发局部炎症反应。病理上表现为结核性肉芽肿形成,压迫脊髓实质及血管,导致缺血性坏死和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慢性炎症刺激还可引起蛛网膜粘连,进一步加重脊髓损伤。 -
典型临床表现
患者常以慢性背痛为首发症状,逐渐发展为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出现截瘫或大小便失禁。部分病例伴随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运动障碍多从单侧肢体开始,呈不对称性进展,区别于其他脊髓炎。 -
诊断方法
确诊需结合结核病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MRI可显示脊髓肿胀、异常强化信号;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升高,结核菌培养或PCR检测阳性为金标准。注意与多发性硬化、肿瘤性脊髓压迫症鉴别。 -
治疗策略
规范抗结核治疗是核心,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方案,疗程至少12个月。急性期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水肿,合并椎管梗阻或脓肿时需手术减压。康复期结合物理治疗改善神经功能。 -
预防与康复
结核性脊髓炎预后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早期规范用药可显著降低后遗症风险。患者需加强营养支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遗留运动障碍者需坚持康复训练,使用矫形器辅助行走,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该病致残率较高,但通过早发现、足疗程治疗多数患者可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高危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结核密切接触者)应定期筛查,出现不明原因背痛或神经症状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