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特征
-
病理表现
食管下段原本的鳞状上皮被耐酸的柱状上皮取代,可能伴随肠上皮化生(含杯状细胞)。根据病变范围可分为:- 长节段型(累及食管全周且≥3cm)
- 短节段型(<3cm)
- 超短节段型(<1cm)。
-
临床表现
患者常无症状,但可能因合并反流性食管炎出现:- 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吞咽困难
- 严重时可出现呕血、黑便或吞咽疼痛。
-
癌变风险
约5%-13%的胃食管反流患者可能发展为巴瑞特食管,其腺癌风险是正常人群的30-50倍。肠化生患者癌变率更高(约6%)。
治疗与管理
- 控制反流:首选质子泵抑制剂(PPIs)长期维持治疗以降低癌变风险。
- 内镜干预:对高级别异型增生或早期癌变可采用射频消融、黏膜切除术等。
- 手术:严重病例需行抗反流手术(如胃底折叠术)。
- 定期监测:建议每3-5年进行内镜复查。
注意事项
巴瑞特食管需与先天性柱状上皮异位区分,后者无癌变风险。确诊依赖内镜及病理检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