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症状
白痢在中医中指大便含粘液或脓液而不含血液的痢疾,表现为粪便呈白色胶冻状或稀便,常伴有腹痛、里急后重(排便不净感)、食欲减退、小便清利等症状。若患者出现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腻等寒象,则多与寒湿凝滞相关;若小便赤涩,则可能为湿热型。
2. 病因与分类
- 中医观点:
白痢多因寒湿或湿热邪气侵袭肠道,导致脾阳受损、气机不畅。寒湿型白痢常见于脾胃虚寒者,湿热型则与饮食不洁或外感湿热有关。 - 现代医学观点:
白痢主要由细菌(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或过敏性结肠炎。动物(如犊牛)感染白痢杆菌后,可能出现急性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3. 治疗原则
- 中医治疗:
- 寒湿型:温中化湿,常用当归散、胃苓汤等方剂。
- 湿热型:清热祛湿,可选白头翁汤、香连丸等。
- 西医治疗:
以抗生素(如头孢类、氧氟沙星)为主,辅以补液、纠正酸中毒等支持疗法。
4. 诊断与预防
- 诊断:通过大便常规检查(观察黏液、脓细胞)及病原体检测(如细菌培养)确诊。
-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刺激食物;加强免疫力,及时补液防脱水。
总结
白痢的临床表现和病因复杂,需结合寒热辨证施治。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