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理性呕吐(喂养不当等)
婴幼儿因喂养不当(如喂奶过快、吞入空气)或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呕吐,通常无需特殊治疗。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喂奶、拍嗝)即可缓解。
2. 感染性呕吐(胃肠炎等)
病毒或细菌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导致的呕吐,常伴随腹泻、发热。需注意补液防脱水,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中医可通过穴位按压、中药敷贴等辅助止吐。
3. 过敏或不耐受(食物过敏等)
对牛奶蛋白、乳糖等过敏时,需更换奶粉(如无乳糖配方奶)或避免过敏食物。严重时需药物干预(如抗组胺药)。
4. 外科急症(肠梗阻等)
若呕吐剧烈且频繁,或伴随腹痛、血便等,可能提示肠梗阻、先天性畸形等疾病,需立即手术或专科治疗。
5. 其他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喷射性呕吐,需降颅压治疗(如甘露醇)及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何时需就医?
若呕吐持续超24小时、伴随高热/精神萎靡/脱水/血性呕吐物,或怀疑误食毒物,应立即就诊。
总结:
多数小儿呕吐通过调整饮食、补液和对症处理可治愈,但病因复杂或症状严重时需专业医疗干预。家长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采取正确护理措施,并在必要时寻求医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