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易感因素
- 基础心脏病变:约90%的患儿有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或后天性心脏病(如风湿性瓣膜病),心内补片、人工瓣膜等植入物也是常见诱因。
- 病原体:以链球菌、葡萄球菌为主,少数由真菌、病毒等引起。草绿色链球菌曾是主要致病菌,但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比例上升。
- 诱发因素:牙科手术、扁桃体摘除、心导管检查等侵入性操作,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
2. 临床表现
- 全身症状:长期不规则发热、乏力、食欲减退、面色苍白,部分患儿出现皮肤瘀点或脾大。
- 心脏症状:原有心脏杂音改变或出现新杂音,可能伴随心力衰竭(如气促、水肿)。
- 栓塞表现:赘生物脱落可导致脑、肾、脾等器官栓塞,表现为突发疼痛、偏瘫或血尿等。
3. 诊断方法
- 血培养:确诊的关键,需多次采血检测病原体。
-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脏赘生物及瓣膜损害,动态监测病情。
- 其他检查:CT排查栓塞病灶,免疫学检测辅助诊断。
4. 治疗与预后
- 抗生素治疗:早期、足量使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类),疗程通常4-6周。
- 手术治疗:适用于瓣膜穿孔、赘生物较大或反复栓塞等严重病例,需修复或置换受损瓣膜。
- 支持治疗:保证营养、输血或丙种球蛋白增强免疫力。
- 预后:抗生素应用后死亡率从接近100%降至20%-25%,但合并心力衰竭或感染失控时仍可能危及生命。
5. 预防措施
- 有心脏病史的儿童需注意口腔卫生,牙科操作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及时治疗皮肤感染、肺炎等原发病,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
若孩子出现反复发热、活动后气促或皮肤瘀点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排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