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BVT)是一种较为罕见但严重的心律失常类型。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病因
- 洋地黄中毒:这是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洋地黄类药物过量使用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异常,从而引发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 严重心肌病变:如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这些疾病会导致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使心肌的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 其他因素:还见于乌头碱中毒、金刚烷胺中毒、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偶见无明确心脏病者。心导管检查和心脏外科手术时机械性刺激也可能诱发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
发病机制
- 单源性理论:激动起源于左心室及右心室两个异位起搏点,交替发放冲动形成双源性室性心动过速。根据V1导联QRS波形态可分为心内膜下浦氏纤维末梢型、右束支阻滞型、高位束支阻滞型。
- 混合性理论:一个异位起搏点位于心室,另一个异位起搏点位于房室交接处,并交替地发放冲动,其QRS波形态、时限不同,R-R间期亦不相等。
-
临床表现
- 大多数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为阵发性的,在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可出现心慌、胸闷、胸痛、黑矇、晕厥等症状。具有较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基础者,在心动过速发作后可因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和心房的收缩时间不同步,心室的充盈和排出量明显减少,病人可迅速发展成为心力衰竭、肺水肿或休克等严重后果。有的甚至可发展为心室颤动而致心脏性猝死。
-
心电图特点
- 心率:通常为140~200次/分钟,大多节律整齐。同一导联相同形态QRS波的R-R间期规则,不同形态QRS波的R-R间期可不相等,呈长短交替性改变。
- QRS波形态:宽大畸形,QRS时限为0.14~0.16秒,也有等于或小于或稍大于0.12秒。可见有两种除极向量,心电图显示QRS波群主波方向发生交替性变化,即一次向上、一次向下;或是在某些导联呈现QRS主波为一次较宽、一次较窄;或呈现QRS波主波为一次较高、一次较低;或呈一组(数个室性期前收缩)QRS主波均向上、一组QRS主波均向下交替出现。
- 电轴:标准肢导联呈交替地电轴右偏和左偏,即+120°~+130°与-60°~-80°交替出现。
- V1导联:呈QS型或R型。
- 基础心律:可呈现多种心律,例如窦性心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
-
诊断方法
-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主要依据。通过观察心电图上QRS波的形态、频率、节律等特点,判断是否符合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
-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洋地黄中毒史、心肌病变史、其他相关疾病史以及用药情况等,有助于判断病因。
-
鉴别诊断
-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应与单纯QRS波电交替鉴别:两者在病因上有类似,大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但后者心电图表现为QRS波振幅交替性一高一低,QRS波时限正常。此与前者的QRS波双向交替出现的特点完全不同,较易鉴别。
-
治疗
- 针对病因治疗:如因洋地黄中毒引起者,应立即停用洋地黄,给予苯妥英钠加至5%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推注,每5分钟1次,总量<10g,维持量口服0.1g,3~4次/d。静脉推注药物过快可导致低血压、缓慢性心律失常、加重心力衰竭。并给予氯化钾和硫酸镁静脉滴注。也可用利多卡因先静脉推注50~100mg,每5~10分钟后可再给一次50mg。如有效可用利多卡因250~5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维持,1~5mg/min。如效果不佳,可改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例如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但应注意与洋地黄的配伍。如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引起者应及时补钾。如系冠心病、心肌病等所致,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
- 起搏治疗:是终止该心动过速发作的有效方法。
-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于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以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
预后
-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预后严重,很易发展为心室颤动,病死率较高,故应立即处理。如能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室性心动过速大多能被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