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Friedreich ataxia,FA)的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及基因突变相关,具体机制如下:
一、遗传学基础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父母双方携带缺陷基因时,子代有25%的患病风险。 - 致病基因定位
致病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9q13-21.1)的FRDA基因。
二、基因突变机制
- GAA三核苷酸重复扩展
约96%的病例由FRDA基因内含子区的GAA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引起。这种突变干扰基因转录,导致线粒体蛋白frataxin表达显著减少。 - 基因功能异常
Frataxin蛋白缺乏引发线粒体功能障碍,影响细胞能量代谢,尤其对脊髓、小脑、心肌等能量需求高的组织造成损害。
三、病理生理改变
- 神经系统退行性变
脊髓后索、皮质脊髓束及脊髓小脑束发生退行性病变,导致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及锥体束征。 - 多系统受累
除神经系统外,心肌病、骨骼畸形(如弓形足、脊柱侧凸)及糖尿病等非神经系统表现也与基因突变导致的广泛细胞代谢异常相关。
四、其他影响因素
目前未发现明确环境或获得性诱因,疾病进展与基因突变程度直接相关,重复次数越多,发病年龄越早且症状越重。
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的核心病因是FRDA基因的GAA重复扩展突变,通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传递,导致多系统退行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