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又称为过敏性肺炎,是易感人群反复吸入具有抗原性的有机粉尘、低分子量化学物质引起的一组弥漫性间质性肉芽肿性肺病。以下是具体介绍:
- 病因:
- 微生物因素:如细菌中的嗜热放线菌,真菌中的曲霉和青霉。
- 动植物蛋白:常见的有鸟类蛋白,其排泄物和皮毛均可致病。
- 化学致敏物质:最常见的为异氰酸盐。
- 发病机制:主要与 Ⅲ 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介导)和 Ⅳ 型变态反应(细胞介导)有关。当已致敏个体再次接触抗原后,抗原 - 抗体复合物沉着于肺泡壁致肺泡炎症,同时 T 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也参与其中,激活的肺泡巨噬细胞在发病机制中起着中心环节的作用。
- 临床表现:
- 急性型:常在吸入抗原后 4 - 6 小时发病,突发干咳、胸闷、呼吸困难、发热、寒战、乏力等,双肺出现湿啰音,10%-20% 可有哮鸣样喘鸣。一般脱离抗原接触后 12 小时内症状缓解,但也可持续数日。
- 亚急性型:多为反复暴露同一种抗原后引起急性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 慢性型:多为长期暴露低水平抗原后发病,起病较为隐匿,常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咳嗽和呼吸困难,发热等急性症状较为少见,可伴有乏力、体重减轻等。肺部可闻及细湿啰音。病情进展至肺纤维化时,可表现为发绀、杵状指和肺源性心脏病。
- 诊断:主要依据抗原暴露史、临床表现,结合 HRCT(高分辨 CT)改变、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计数以淋巴细胞为主等进行诊断。血清学检查可发现外周血白细胞、血沉和 C - 反应蛋白等指标升高,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找到相应抗原的沉淀抗体。
- 治疗和预后:治疗上,首先应脱离过敏原,症状可自行缓解。药物治疗方面,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缓解和消除急性加重期症状,并可预防永久性损害如支气管扩张、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和肺纤维化的发生。多数患者只要早诊断、脱离过敏原或早期治疗,预后较好;但晚期已形成广泛纤维化者,预后较差。
- 预防:避免吸入有机抗原是主要的预防措施,如在工作中注意防护,加强通风,保持环境清洁等。对于饲养宠物鸟类者,要注意保持鸟笼清洁,避免接触羽毛和排泄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