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又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胆道感染性疾病。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病因:主要由胆道梗阻和胆管内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因包括胆管结石(占 80% 以上)、胆道寄生虫(如胆道蛔虫症)、肿瘤(胆管及壶腹周围的恶性肿瘤居多)、胆管狭窄(胆总管下端、肝门部胆管及肝内胆管狭窄等)。
- 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肝脏分泌的胆汁经胆管汇流至胆总管,通过 Oddi 括约肌注入十二指肠。当胆道梗阻时,梗阻以上的胆管扩张以缓冲高压,但胆管扩张能力有限。若梗阻不解除,胆管内压力持续升高超过肝脏分泌压,肝脏停止分泌胆汁,胆汁淤积,易引发化脓性细菌感染,造成胆管壁及周围组织损害。
- 临床表现
- Charcot 三联征:腹痛,突发右上腹或剑突下剧烈绞痛,为持续性、阵发加剧,常向右肩及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寒战、高热,体温高达 39~40℃,多为弛张热;黄疸,为急剧加重的梗阻性黄疸,表现为皮肤、黏膜或巩膜发黄。
- Reynolds 五联征:除 Charcot 三联征外,还包括休克及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表现。休克表现为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尿少或无尿、皮肤黏膜发绀、肢端青紫发冷,常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为患者因高热和休克,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烦躁、谵妄、嗜睡、昏迷等。
- 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多,可达 20×109/L 以上,中性粒细胞比值明显升高。
- 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γ- 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等升高。
-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若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减少,则提示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倾向。
- 血培养或胆汁培养:60% 患者血培养阳性,胆汁培养阳性率高达 75%~100%,有助于判断病原体种类,指导抗生素选择和评估疾病预后。
- 并发症:可引发肝脓肿、胆道出血、腹腔脓肿、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治疗原则:主要目的是去除病因、治疗感染、解除梗阻。治疗措施包括充分的抗感染治疗、胆管解压和引流、静脉补液等,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 预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病情严重程度、病程长短、患者年龄、一般状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等。轻症患者经过积极合理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但重症患者可能会死亡。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好发于有反复胆道感染病史和(或)胆道手术史的人群,以青壮年多见,男女发病比例接近。在我国,因胆道结石和寄生虫病较为常见,所以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