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表现
-
食管糜烂/溃疡
最常见症状包括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吞咽困难、呕吐、呕血等。内镜及CT检查显示几乎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管糜烂或溃疡。 -
食管狭窄
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常发生于治疗后数周至数月,与硬化剂引起的组织纤维化有关。 -
食管穿孔
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引发局限性纵隔炎、脓胸、食管支气管瘘等,症状包括胸痛、发热、呼吸困难等。延迟穿孔多与硬化剂剂量过大、注射过深有关。 -
食管血肿
较少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血性黏液,食管钡餐可见梗阻。
二、发生原因
-
局部化学刺激
硬化剂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导致黏膜坏死。 -
治疗操作因素
- 血管外注射硬化剂剂量过大或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易形成深大溃疡甚至穿孔。
- 治疗次数多、剂量大、沿管周重复注射者,狭窄风险显著增加。
-
患者基础疾病
肝硬化患者因门脉高压和凝血功能异常,更易发生溃疡、穿孔及血肿。
三、并发症
- 异位栓塞
罕见但严重,硬化剂误入血管可导致其他器官栓塞。 - 感染
如纵隔脓肿,多与溃疡加深或免疫力低下有关。 - 食管功能异常
长期炎症可导致食管蠕动减弱、压力降低,影响吞咽功能。
四、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病史(硬化剂治疗史)、症状(胸痛、吞咽困难等)及影像学检查(食管钡餐、CT)可明确。
- 治疗:
- 轻症:使用黏膜保护剂(硫糖铝)、抑酸药(奥美拉唑)等促进愈合。
- 严重并发症:如穿孔需禁食、抗感染;狭窄可考虑球囊扩张术。
建议患者在治疗后密切观察症状,定期复查内镜以监测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