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遗传机制
- 主要由遗传性脂蛋白脂酶缺乏或载脂蛋白CⅡ基因缺陷引起,导致脂肪消化中间产物无法正常分解,造成乳糜微粒在血液中堆积。
- 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多有家族遗传史。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发疹型黄瘤:黄色或棕色丘疹,多见于臀部、大腿、手臂等受压部位,表面有红晕。
- 腹痛:因胰腺炎反复发作,尤其在摄入高脂食物后加重。
- 肝脾肿大:可能伴随腹胀、黄疸等症状。
- 视网膜脂血症:眼底检查可见脂性视网膜炎或视网膜质斑。
- 新生儿表现:出生后可能出现面色苍白、黑色便(脂质脑病早期表现)。
3.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浆甘油三酯显著升高,乳糜微粒折射光呈乳状,放置后可见乳油状物积聚。
- 基因检测:确认脂蛋白脂酶或载脂蛋白CⅡ基因缺陷。
- 影像学检查:B超观察肝脾肿大,眼底检查评估视网膜病变。
4. 治疗与管理
- 饮食控制:
- 严格限制脂肪摄入(每日15-30克),以中链甘油三酯为主,避免长链脂肪。
- 婴儿期需使用低脂配方奶。
- 药物治疗:
- 贝特类药物对部分患者有效,但需谨慎用于儿童。
- 奥利斯特(Orlistat)可抑制脂肪吸收,减少胰腺炎发作。
- 急性发作处理:禁食、静脉补液,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
5. 并发症与预后
- 常见并发症:反复胰腺炎、糖尿病、脂肪泻、胰腺钙化等。
- 预后:早期严格饮食控制可显著改善预后,但需终身管理;若未规范治疗,可能因急性胰腺炎危及生命。
总结
高脂蛋白血症Ⅰ型需通过遗传咨询、饮食管理和多学科协作(内分泌科、营养科等)进行综合治疗,以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