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传播
- 病原体:主要由念珠状链杆菌(革兰阴性菌)或小螺菌引起,后者在普通培养基中不易生长,需特定条件培养。
- 传播途径:常见于鼠咬伤、接触染菌动物或其排泄物,也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间接传播。
2. 临床表现
- 潜伏期:通常为1-7天,最长可达22天。
- 典型症状:
- 发热:突发寒战、高热(可达39℃以上),热型不规则或间歇性。
- 皮疹:75%患者发热后出现充血性斑丘疹,多累及手掌、足趾,偶有瘀点或融合成片,持续1-3周。
- 关节病变:关节痛、红肿、积液,常见于腕、肘等大关节。
- 局部症状:咬伤处愈合快,无溃疡或淋巴结肿大。
- 并发症:严重者可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肺炎、睾丸炎等,未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病史(鼠咬或接触史)、症状(发热、皮疹、关节痛)及实验室检查(血培养、血清学检测)。
- 治疗:
- 首选药物:青霉素(肌注或静脉给药),对链杆菌高度敏感。
- 替代药物: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适用于青霉素过敏者。
4. 预防
- 避免接触鼠类及污染环境,加强灭鼠工作。
- 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处理伤口,疑似感染需尽早就医。
链杆菌病虽少见,但病情进展快,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