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杆菌病是由念珠状链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咬伤或抓伤传播,也可因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感染(称为“哈佛山热”)。其核心特征如下:
1.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念珠状链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具有高度多形性,在含血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对外界抵抗力弱(55℃ 30分钟可灭活)。
- 传播方式:主要通过病鼠咬伤、抓伤传播;少数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
2. 主要症状
- 发热:潜伏期1-22天,突发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则或间歇性。
- 皮疹:75%患者发热后出现斑丘疹,呈离心分布(累及手掌、足趾),可伴瘀点或脱屑。
- 关节炎:腕、肘等关节红肿痛或积液,可反复发作。
- 其他:头痛、呕吐、背痛等全身症状。
3. 诊断依据
- 接触史:鼠类咬伤或抓伤史。
- 实验室检查:血培养分离病原体、PCR检测念珠状链杆菌DNA阳性。
4. 治疗与预后
- 治疗:首选青霉素(该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替代药物包括四环素、氯霉素等。
- 预后: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未治疗者病死率约10%,可能并发心内膜炎、肺炎、败血症等。
5. 并发症
严重并发症包括细菌性心内膜炎、支气管肺炎、肺脓肿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需积极干预。
此病需与链球菌感染区分,后者由链球菌属引起(如猩红热、扁桃体炎等),病原体、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