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取评标基准价下浮值是公开招标中的一种评标机制,其核心含义和作用如下:
一、基本定义
在公开招标项目中,评标基准价下浮值(简称“K值”)是指招标文件中预先设定的下浮率,该值在开标现场通过公开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评标基准价根据所有有效投标总价计算得出,计算公式为: $$ \text{评标基准价} = \frac{B_1 + B_2 + \dots + B_n}{n} \times (1 - K%) $$
其中,$B_1$至$B_n$为各有效投标总价,$n$为有效投标数量,$K%$为下浮率(如20%即0.20)。
二、核心作用
-
防止恶意低价竞争
下浮值限制了投标方通过异常低报价获取项目的可能性,避免因恶性竞争导致项目质量受损或采购成本失控。
-
提高中标公平性
通过随机抽取下浮率,减少人为干预,确保评标过程透明化,降低操纵中标结果的风险。
-
优化采购成本
下浮后计算出的评标基准价通常低于或接近招标控制价,既保障了竞争性,又有助于采购方以更合理的价格获取服务或物资。
三、其他说明
-
下浮率限制 :根据相关规范,评标基准价下浮率不得低于国家法定或指导价格的80%(即20%),否则可能导致标书无效。
-
实施效果 :该机制既能激励投标方提供优质方案,又能平衡市场竞争与成本控制,是公开招标中常用的价格控制手段。
抽取评标基准价下浮值是公开招标中通过随机化手段平衡竞争与成本的重要措施,旨在提升采购效率和项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