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性哮喘是由特定食物引发免疫异常反应导致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食后出现喘息、咳嗽、气急等呼吸道症状,常伴随皮肤瘙痒、消化道不适等全身过敏反应。以下是该病的核心信息:
一、病因与机制
- 免疫异常反应:过敏原(如牛奶蛋白、花生等)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威胁,触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发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
- 交叉反应:部分过敏原与其他物质存在交叉反应,例如桦树花粉过敏者可能对苹果、杏仁等食物过敏,导致双重症状。
二、典型症状
- 呼吸道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
- 其他过敏表现:
- 皮肤:荨麻疹、局部瘙痒、红斑。
- 消化系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 眼部:流泪、红肿、瘙痒。
三、常见过敏原
- 奶制品:牛奶中的甲种乳白蛋白是婴幼儿主要过敏原,山羊奶可作为替代但需谨慎。
- 蛋类:蛋清中的卵白蛋白易诱发过敏,蛋黄较少见。
- 海产品:虾、蟹、贝类等含耐热性过敏原,熟食仍可能引发症状。
- 坚果及油料作物:花生、芝麻等含高致敏性蛋白,但油制品风险较低。
四、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 变应原试验: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明确过敏食物。
- 治疗原则:
- 避免过敏原:严格饮食管理,如确诊后禁食相关食物。
- 药物控制:使用抗组胺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缓解急性症状;严重时需肾上腺素急救。
- 系统脱敏: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逐步降低敏感性。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
- 饮食管理:阅读食品标签,警惕加工食品中的隐藏过敏原。
- 应急准备:高风险人群随身携带肾上腺素笔,以备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时急救。
食物过敏性哮喘需长期管理,患者需与医生密切配合,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以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