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小管-间质肾炎是一种主要累及肾小管和肾间质的非化脓性炎症反应疾病,其具体介绍如下:
-
病因
- 感染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等)、军团病菌、钩端螺旋体、弓形体原虫、病毒感染等。这些病原体所致的肾脏或全身性感染,会通过免疫反应机制诱发肾小管-间质肾炎。
- 药物因素:常见抗生素类药物(如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两性霉素、四环素族、磺胺类、阿霉素、抗结核药等)、非激素类抗炎药(消炎痛、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重金属盐(如铅、汞等)的长期接触,以及抗癫痫药物、麻醉剂、中枢兴奋剂、免疫抑制剂、利尿剂等,都可能引起肾小管-间质肾炎。
- 尿路梗阻或膀胱输导管反流:可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进而引发该病。
- 免疫因素:如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免疫性肾小球病变。
- 遗传因素:家族性间质性肾炎、海绵肾、先天性多囊肾等遗传性疾病,也可能与小儿肾小管-间质肾炎的发生有关。
- 肿瘤因素:白血病、淋巴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疾病,也可能是该病的病因之一。
- 其他因素:放射性肾炎等也可能导致小儿肾小管-间质肾炎。
-
临床表现
- 急性表现:起病急,常伴发热,皮疹及膀胱激惹症状。对多种药物过敏者,严重时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病理上以变质渗出为主,间质有明显水肿,浸润的炎症细胞因病因及发病原理而异。患者可出现腰痛,体检有肾区叩痛。根据不同病因,还可能出现寒战高热、全身酸痛、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或皮疹、发热、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等过敏症状。
- 慢性表现: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近端小管受累较重时,可出现Ⅱ型肾小管酸中毒和Fanconi综合征;远端小管受累严重时,可表现为Ⅰ型或Ⅳ型肾小管酸中毒。患者可无自觉症状,仔细检查可发现各种各样的肾小管功能异常,血压可正常或升高,常有轻度蛋白尿,当出现大量蛋白尿时提示并发肾小球疾病。部分患者与肾结石共存,晚期可出现双肾缩小,外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盏体扩张等特征性病理表现。
-
诊断方法
- 病史询问:详询病史可找出病因或诱因。
- 临床表现评估: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发热、皮疹、关节痛三联征;或原因不明的肾衰、过敏性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血清IgE升高,末梢血嗜酸细胞计数增加,尿β2微球蛋白增加,低钾血症;尿有红细胞、白细胞和白细胞管型;肾功能减退等,都有助于诊断。
- 辅助检查:普通尿液检查(尿沉渣检查和尿蛋白分析)、肾功能试验、肾脏活组织检查等,都是诊断的重要手段。
-
治疗方法
- 去除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解除尿路梗阻、去除感染病灶、停用相关药物等。
- 对症治疗:如有肾衰竭,则行透析治疗;必要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小儿肾小管-间质肾炎是一种复杂的肾脏疾病,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对于家长和医生来说,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在面对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