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Ⅱ型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属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患者多为男性。以下是其核心信息整合:
1. 病因与病理机制
- 基因突变:由IDS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艾杜糖硫酸酯酶缺乏,无法正常分解代谢黏多糖(主要为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
- 物质蓄积:未降解的黏多糖在全身器官和组织中异常沉积,引发多系统功能障碍。
2.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出生时多正常,1-2岁后逐渐出现发育迟缓、面容粗糙(头大、鼻梁低平、唇厚)、骨骼畸形(关节僵硬、爪状手、胸廓畸形)等。
- 多系统受累:
- 神经系统:智力发育迟缓(重型Ⅱ-A型明显)、进行性耳聋。
- 眼部:角膜混浊、视网膜变性致视力下降或失明。
- 内脏:肝脾肿大、慢性腹泻、呼吸道反复感染。
- 心血管:肺动脉高压、冠状动脉病变、心脏扩大。
3. 分型与预后
- Ⅱ-A型(重型):智力低下显著,常于15岁前死亡。
- Ⅱ-B型(轻型):智力正常,生存期可延长至中年或更长。
4.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尿液检测黏多糖(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含量升高。
- 影像学:骨骼X线显示特征性改变(如掌骨近端变尖、腕关节间隙狭窄)。
- 基因检测:明确IDS基因突变。
5. 治疗与管理
- 酶替代治疗:使用重组艾杜硫酶等药物缓解症状,但对已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者效果有限。
- 支持治疗:
- 药物:补充维生素D、钙剂,抗感染及止血药物对症处理。
- 手术:矫正严重关节畸形或心脏病变。
- 康复训练:改善运动功能。
- 预防措施: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降低患儿出生风险。
6.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需与黏脂贮积症Ⅱ型等类似疾病区分,后者虽表现类似Hurler综合征,但无黏多糖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