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机制
- 主要原因: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所有类型的皮质激素均可能致病。
- 发病机制:激素通过干扰蛋白质代谢(如抑制RNA合成、加速蛋白降解)破坏肌肉细胞稳态,导致肌纤维萎缩和功能下降。
2. 分型与症状
- 慢性类固醇肌病(最常见):
- 起病隐匿,多见于长期用药(数月或数年)者。
- 对称性肌无力:下肢近端(如大腿)→肩胛带肌→四肢远端,伴肌肉萎缩。
- 肌痛:常见于肩胛部和大腿,停药后可缓解。
- 其他:血清肌酶(CK)多正常,尿肌酸排泄量增加。
- 急性类固醇肌病:
- 起病急骤,多因危重疾病(如哮喘、脓毒血症)大剂量用药或合并神经肌肉阻滞剂(如潘库罗宁)诱发。
- 严重全身肌无力,累及呼吸肌,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红蛋白尿及肾衰竭风险高。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
- 停药后肌无力缓解是关键依据。
- 辅助检查:尿肌酸升高、肌电图(EMG)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可见Ⅱ型肌纤维萎缩。
- 治疗:
- 调整激素方案:减量、隔日给药或改用非氟制剂。
- 支持治疗:补充钾/钙、营养支持、康复锻炼(如蹬车、举重)。
- 药物辅助:男性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可部分对抗激素的促蛋白分解作用。
4. 预防与预后
- 预防: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优先选择非氟制剂,定期监测肌酸水平。
- 预后:多数患者停药后数周至数月恢复,少数肌无力可持续1年以上;急性型若及时干预预后较好,延误可能因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若出现肌无力、肌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评估激素使用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